Recommended

Traveler【旅行家】(2011):伊朗旅游的“后ADS时代”: 既小众,又高端

伊朗,一个国际政治里的高频词汇,一个美国眼中的高危国家,还是一个全球游客心目中的神秘国度。作为旅游目的地,伊朗还属于中东地区的新军:2010年全年,伊朗的外国游客入境人数为312.5万人次,而从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办理赴伊签证的人数仅约1.8万人次;它的邻国土耳其在2003年就曾有过单月入境超过200万人次的记录,2010年更是吸引外国游客2860万人次。

TRAVELER

October 2011

SPECIAL

 

1110-traveler-china-iran-1

伊朗旅游的“后ADS时代”: 既小众,又高端

文/王笑一

伊朗,一个国际政治里的高频词汇,一个美国眼中的高危国家,还是一个全球游客心目中的神秘国度。作为旅游目的地,伊朗还属于中东地区的新军:2010年全年,伊朗的外国游客入境人数为312.5万人次,而从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办理赴伊签证的人数仅约1.8万人次;它的邻国土耳其在2003年就曾有过单月入境超过200万人次的记录,2010年更是吸引外国游客2860万人次。

2011年8月15日,继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约旦、叙利亚、阿曼、以色列、阿联酋之后,伊朗正式成为了中东地区又一个获得ADS的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游目的地国。但对中国游客来说,伊朗仍属小众中的小众:在此之前国内组团赴伊朗旅游的旅行社只有一家,一年6个团,每团20人,始于2009年;如今虽进入“后ADS时代”,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旅游配套的跟进缓慢、文化消费的高门槛等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伊朗将仍是迷恋于波斯文化、伊斯兰教、丝绸之路等文化命题的中国游客们“既小众、又高端”的旅游目的地。

1110-traveler-china-iran-2

历史古国身世复杂

旅游发展一波三折

图/田野

在旅游看点上,身世复杂的伊朗魅力十足。这个历史古国有着四五千年文明,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创造了波斯文明。7世纪后又先后被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入侵,之后还被英美法等帝国主义瓜分,直至20世纪70年代,伊朗才完全收复了主权。如此纷杂的历史演变,给伊朗留下了含金量很高的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遗产。首都德黑兰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最大的“巴扎”市场,都是波斯文化的最佳现场。而祷告时间1000多座大小清真寺此起彼伏的宣礼声,却是只有伊斯兰国家才有的特色。此外,波斯波利斯、帕萨尔加德、比斯通和世界纳格什广场等13处世界遗产,也是伊朗最具分量的拳头产品。

然而,坐拥如此丰富资源的伊朗,旅游发展却并不顺利。

1979年革命之前,伊朗的富裕程度列世界第7,每年到伊朗旅游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然而两伊战争后,旅游业遭到极大破坏。1979-1994年间,到伊旅游人数年均不足10万。伊朗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致力发展旅游业,1997年哈塔米总统上台后奉行缓和对外关系的政策,伊朗旅游业有了起色,2000年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70万,旅游收入10亿美元。但“9·11”事件的发生,让伊朗旅游业再一次受到重大打击,因阿富汗及其周边国家可能发生的战事,8成准备前往伊朗的外国游客取消了旅行计划,很长一段时间内伊朗旅游业几乎停止。伊朗政府官员也表示,西方国家对伊朗的负面印象,伊朗在宣传本国旅游资源方面的乏力,以及在服务、设施方面的不完善等因素,都限制了伊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2006年开始,伊朗政府推出了“吸引1名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奖励20美元,吸引1名其他国家的游客奖励10美元”的鼓励措施,并且把发展旅游业定为新的五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在2025年之前,向国内的旅游业投资300亿美元。

 

伊朗吸引中国客

优势、劣势一样明显

伊朗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波斯文化、异域风情,甚至连同其混乱的交通、失语的感觉,对游客来说都有巨大吸引力,而在便利度、安全度上,伊朗较之其他中东国家也有优势。其一,相对安全。伊朗周边的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都是高危地带,安全风险极大,对于“中东控”的旅行者们来说,选择伊朗显然更为靠谱。其二,签证政策很“友好”。伊朗虽然对欧美的签证政策比较苛刻,但早在2006年就已经对中国人开放了落地签证,这是伊朗历史上首次对外国开放这一政策,游客可以凭护照和往返伊朗的机票在机场直接办理入境。即便是在国内,申请签证流程也很简单。不过要想从伊朗再申请其他国家的签证则会比较麻烦,而且目前伊朗对网络有所限制,查阅伊朗资料较为困难。其三,消费便宜。去伊朗的旅行花销,最主要在长途交通上,目前由南航执飞的北京经停乌鲁木齐的航班往返价格在6000元左右;伊朗境内搭乘1000公里以内的航班,价格约600元左右;100公里以内的长途车,票价为5美元;食宿方面的花销也都不大,尤其适合背包客。其四,四季都有地方去。受地理影响,伊朗一年四季各地温差较大,波斯湾沿岸地区在冬季为旺季,里海沿岸夏秋为宜,东西部则夏季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春秋两季最佳。

伊朗旅游的劣势与优势一样明显,混乱的路面交通、旅游配套的落后、语言障碍等问题,都给旅行者制造了不少麻烦。其一,语言障碍。伊朗人大部分只会讲波斯语,会英文的比较少,店面的招牌、票据甚至是汽车牌照都用波斯语表达,这对游客来说困难重重。而且伊朗国内使用的日历与西历不同,需要游客换算的除了货币,还有每天的日期。其二,宗教管制。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伊朗国内几乎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和娱乐场所,一般的商场里也很难买到含酒精的饮料,另外,女性游客在伊朗旅游时也会遇到一些不便。其三,景点建设。伊朗旅游景点分散,用于路途的时间大大超过游览时间,并且景点的中文导游数量也严重不足,2006年12月,中伊两国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伊朗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时,伊朗方面就表示正积极培训自己的中文导游、翻译,但效果不甚明显。

中东国家在国际政治上曝光率极高,但在旅游上却一直不是热点,伊朗旅游则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单从团游市场上就能看出来。ADS开放之前,国内能独立组团赴伊朗的旅行社很少,像中国国际旅行社这样的老字号也只能依托中旅总社联合发团,而且只有1条线路,9天7晚的线路报价约22000元。开放ADS后,广之旅率先推出伊朗线路,中旅随即推出“十一黄金周线路”,其他旅行社则动作不大。线路方面也十分单一,由德黑兰出发经亚兹德、设拉子、伊斯法罕后,再返回德黑兰,为环形线路,虽网罗了标志景点,但较为老套。而在价格上,由于操作伊朗线路的旅行社很少,团费也颇为昂贵,22000元的费用包括了往返国际机票、内陆交通、四星级酒店、境外旅游巴士、中文导游服务、餐费以及景点首道门票等。近几年伊朗物价一直呈上升趋势,团费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据中旅市场部介绍,参团游伊朗的主要是一些对伊朗文化极感兴趣的高端消费人群,中年人居多,“相比于亚欧其他线路,大家对于伊朗旅游的满意度很高,中旅的伊朗线路从开始到现在,从没接到过一单投诉。针对这类特殊小众人群,不搞大批量出团,也让伊朗团游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1110-traveler-china-iran-3

中国客大话伊朗

更适合自由行的目的地

 

自助游伊朗,是对我旅行能力的极大挑战

林依然,男,2009年4月经土耳其赴伊旅游,在伊时间40天

我是自助游伊朗的。我看过旅行社的路线,时间太紧,像大不里士、马什哈德、扎黑丹、克尔曼这样的重要城市都没涉及,走马观花却要花2万元,这么玩伊朗有些可惜了。不过,伊朗的背包客也不那么好当,机票手续虽简单,但肯定是要吃苦的。在前往阿巴斯港的途中,我曾住过20美元一晚却只能和衣而睡的乡村旅馆,也曾一连数天只吃三明治。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直接影响旅行的深度。另外,伊朗是个文明古国,想要玩透,行前必须做大量功课,推荐两本书,《波斯人,帝国的主人》和《伊朗印象》。伊朗银行业不发达,背包客得随身携带不少美元,现在德黑兰每天大概有150-200起抢劫和偷盗事件发生,碰到的几率可不小。自助游伊朗虽然辛苦,但旅行的乐趣不也正在于此吗?我觉得一个成熟的背包客是会很享受伊朗之旅的。

 

古老却不古板,很有人情味

孙立冬,男,2010年10月赴伊旅游,在伊时间10天

去之前脑子里对伊朗的印象,惟有女人的纱巾、男人的大胡子,以及同事嘴里不时冒出的“恐怖分子”。凭空想象,这个古老的国家必然是古板而刻薄的。可一趟走下来,浓厚的人情味成为了我伊朗之旅最大、也最意外的收获。由于不会说波斯语,我在伊朗的交流遇到了很大障碍,每每问路,只能指着纸条上生硬抄写的波斯文支支吾吾,但伊朗同胞不仅不会避而不答,还会主动帮我联系,甚至带我去到目的地,我最多的一次被接连倒了6次手,才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我一朋友在伊朗的旅程中有一半是Homestay,对方不光管住,还管吃喝,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他,还邀请他一起抽水烟,向他介绍家里每一位亲戚。

 

宗教管制并不可怕

徐漫,女,2011年初赴伊交流学习,在伊时间40天

伊朗的宗教管制不可谓不严格,但经历一番你会觉得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更多时候是伊朗人出于对宗教的信仰而主动为之。比如,政府规定女人外出必须戴头巾,却没有规定女人必须穿黑色长袍,但在大街上很多女人还是主动穿黑色长袍出行。对外国人,政府没有明确的着装规定,但在德黑兰拥挤的地铁里,一位大妈会因为我戴帽子而不戴头巾指责我有伤风化,而一当地朋友也会提醒我不要把头发露在外面。不过一旦离开公共场合,大家就立刻变了一个模样,脱掉长衣长裤,换上吊带背心、热辣短裤和人字拖,这些时髦货在伊朗的大商场里都有卖,从这一点似乎也可以看出政府对宗教管制的态度。我曾参加过一个伊朗年轻人的聚会,开放程度一点不比我们低。但伊朗人很避讳在公共场合谈论政治,也不建议大家与伊朗人谈论宗教管制的事情,即便再开明的伊朗人,也不会在外国人面前批评本国的政治制度。

 

丝路之旅,不能少了伊朗这一站

田野,男,2008年11月赴伊旅游,在伊时间21天

我一向对文化旅行十分感兴趣,读了莪默·伽亚谟的《鲁拜集》之后,尤其迷恋伊朗的波斯文化,这书被誉为“古波斯诗歌的最高典范”,版本之多仅次于《圣经》,同时也深受中国律诗的影响,所以不少人说《鲁拜集》很像李白,豪放不羁,迎风且吟,充满想像力和才气。第二个让我对伊朗产生兴趣的,是丝绸之路。我的丝路之旅只缺伊朗和中亚部分,我认为伊朗可算作是丝路痕迹最明显的一段,首都德黑兰为当年商人往来的歇脚之处,南部和北部也都遍布着丝路痕迹,会看到不少地方遗留的中国瓷器和瓷砖,很有感触。历史上,伊朗是一个屡次被外族入侵的地方,却旧能以商业著称,留有如此之多的文化遗迹,真的很让人震撼。联合国曾出过一套书叫《中亚文明史》,我建议对伊朗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读一下。第三个让我感兴趣的是宗教文化。伊朗是世界宗教的策源地之一,什叶派的核心区也在伊朗。游览清真寺也好,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也好,还是要建立在对当地宗教的理解上,尤其是伊朗这种国家。

 

LP不靠谱,中国大使馆也不给力

杨红梅,女,2010年2月经巴基斯坦赴伊,在伊时间56天

我是单身前往伊朗的。伊朗很干净,人也热情,一路旅途很爽快,只有两样让我失望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孤独星球(LP)》,另一个就是中国驻伊朗大使馆。LP可以说是错误百出,地名的中英文对照出错误、旅馆的名称只标英文、地图也有不小问题,我在扎黑丹、阿巴斯等地均碰到了LP推荐的旅店不允许外国人入住的情况。中国大使馆建在德黑兰北部富人区的中心地带,大楼相当豪华,服务却很糟糕,大门紧闭,留一个小窗给大家办事,所有的人只能在炎热的天气里排长队等候。旅游遇到了麻烦,求助大使馆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反倒是我在巴基斯坦与伊朗的边境,因找不到便宜旅店而流落街头,伊朗旅游局和警察局的工作人员帮我找了旅店,并支付了所有费用。据旅店老板说,看到我在街头,伊朗当地人会指责政府,怎么能让一个远道而来的中国游客无家可归?

 

身在伊朗,你是客!

Agustinus,男,2006-2009年间7次经由阿富汗前往伊朗

比起阿富汗,伊朗先进了太多!虽说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但毕竟也与美国有过蜜月期,整体国民的素质很高,生活方式也与欧洲相近,而且伊朗会让你住得很舒服!不过去伊朗一定要避开伊朗新年,每年3月21日是伊朗的大年初一,全国放假10天。到那时,酒店涨价、车票涨价,大家都回家过年,街上也冷清不少。春季和秋季是伊朗最佳旅行季节。另外,伊朗南部海岸适合冬天去,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最佳旅行时间是4月中到6月初和9月底到11月初,一般许多酒店、航空公司和博物馆在4月中至10月初价格较高。

我几乎跑遍了整个伊朗,不过即便我去过许多次,会说他们的语言,懂他们的文化,但还是那句话——“身在伊朗,你是客”。伊朗人说话很甜,比如你打一辆车,司机会对你说“我是您的奴婢,不要您付钱”之类的话,我就亲眼看到一个非洲游客听到这话后没付钱直接下车,然后又与司机发生冲突的事情。另外,伊朗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游客去的,有些边境地区在军控之下,去之前最好查清楚,还有记者等有特殊身份的人需要多注意,很容易被国民卫队盯上而产生麻烦。

1110-traveler-china-iran-4

 

3大主题

描伊朗全境

 

①行走波斯湾:基什岛→格什姆岛→阿巴斯港→霍尔木兹岛

波斯湾常年与“石油”联系在一起,让世人忘了这里还是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度假胜地。近年来,这里的公路、铁路日益发达,海岛旅行变得便利起来。基什岛:距伊朗本土17公里,岛上旅馆、餐馆、娱乐设施齐备,还有男女分开使用的沙滩,这是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地方,就连汽车牌照也是同时刻有波斯文和英文两种,每天晚餐后还可观看戏剧演出,另外,这里的珍珠也很出名。格什姆岛:除西北部边缘的沙质海滩和淤泥滩外,多为岩岸,岛上几乎全是平顶丘陵,村庄散落间,有零星城堡。阿巴斯港:这里的冬季气候宜人很适合旅游,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阿巴斯的旧浴室、印度塔和清真寺等。一定要去港口转转,那里才是阿巴斯的最大特色。另外,当地海枣也很有名。霍尔木兹岛: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东北侧,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马可·波罗曾两次到过该岛。除葡萄牙人建的城堡要塞外,岛上迷宫般的街巷也很值得一逛。

 

②一路西北行:德黑兰→拉什特→马苏雷→大不里士→马库

与传统的南行线路不同,北上的路程更短,但见识到的绝不会少,一路上你会路过不少特色小镇,还可以选择里海1日游,从这条线路的终点,你可以过境前往土耳其。拉什特:是伊朗里海沿线最大的城市,也是伊朗一个主要的旅游城市。从这里可以搭迷你巴士前往里海边。但由于受周边国家石油开采的影响,里海的水质很差,唯有海边一个叫Anzali的地方还有点情调。马苏雷:是一座漂亮的山麓小镇,沿山而建的小屋很漂亮,据说有上千年历史。不过,也有不少游客不喜欢这里,觉得到处都是小摊小贩,仅有的几处由花草装饰的房屋不足为奇。大不里士:伊朗古城之一,历史上多次成为王朝都城。市区有众多温泉,并且保留有重建的中世纪“阿尔格”清真寺和建于1450年的蓝清真寺。城东萨维兰山是拜火教圣地,附近富庶农牧区产品集散地。城东北萨巴兰山,海拔4821米,为琐罗亚斯德教圣地。马库:从马库到土耳其边境就只剩20多公里的路程了,马库是一个很小的镇子,最热闹的街道只有一条,旁边就是光秃的山峦,是典型的伊朗边境城镇。

 

③什叶派朝圣:马什哈德→图斯城→尼沙布尔

马什哈德是伊朗伊朗什叶派最神圣的城市,接纳着来自也门、伊拉克、印度、阿富汗的万千朝拜者,如果时间充裕,这里是一定要去的的。马什哈德:在这里,几乎条条道路都通往伊玛·里扎陵园,几乎一切有趣的东西都在这个最明显标志物附近。此外,巴扎、纳迪尔国王陵墓、古哈尔肖德清真寺、众多的公园和博物馆等是必去的地方。不过要避免在大型宗教集会和主要的瞻仰季节前去。图斯城:位于马什哈德东北22公里处,曾是一座十分繁华的城市,直至蒙古人到来后才凋败。尼沙布尔:位于马什哈德西112公里处,曾出过很多名人,如12-13世纪的神秘主义诗人赫鲁丁·阿塔尔等。不过从马什哈德开车到这里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旅程不会让人失望。据泥沙布尔26公里的嘎达姆·高有一座陵墓,精美的铭文和钟乳石装饰很值得一看。

 

旅行家指点

签证:从伊朗外交部网站(http://evisa.mfa.gov.ir:7780/mfa)获取RC码,之后可前往大使馆办理签证。此外,乘飞机进入伊朗可获得2周落地签,之后在各大城市都很容易延签,20美元延签1个月,1-2天就可以拿到(德黑兰则只能延签20天,需3天)。凭伊朗邻国签证还可申请过境签3-5天,价格因国家而异。

交通:省际长途汽车站都在城郊,离市中心很远。称为bus terminal或bus park。尽量买大公司班车票,可选择P e y m a、T17 和T15。长途车分空调大巴(A C),1美元60-80公里,越是大城市越便宜。普通车,价格只有空调车的1/3。上车前先去柜台确认,很可能需要重新出票,经常会有班车合并的事。市内公交方面,当地人称公共汽车总站为bus terminal或end station,称公共汽车站点为bus stop或bus stand。

食宿:餐馆营业时间短,普通套餐约3-4美金,街上到处有汉堡店、烤鸡店和匹萨店,干净便宜。伊朗人的主食为各种形状的饼,涂上酸奶可直接吃,也可以卷肉、菜和米饭。热饮主要是红茶,但茶馆只许男人进入,有水烟点心和简餐。住宿方面,廉价旅社的单人间约10美元,带淋浴的则在20美元以上,有些旅馆对外国人有限制,尤其是沿海和靠近边境的地方。此外,清真寺可提供房间,2美元甚至免费,但房间是空的,最好自带睡袋等。

消费:伊朗只接受美元和欧元现金兑换,不接受任何国外信用卡和支票。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可在兑换点提供信用卡号,第二天那些兑换点可以帮从信用卡中提取现金,手续费约5% ,但有一定风险。伊朗景点门票很便宜,约0.5美元。

1110-traveler-china-iran-5

多面德黑兰:

矛盾的共同体

图/Agustinus Wibowo

 

随着2011年8月15日伊朗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游目的地国,这个国家和中国游客的关系又进了一步。在伊朗常常会感到它与中国有许多相似。“在路上”,是两个国家如今所处的共同状态。作为几百年来的

政治中心,伊朗的首都德黑兰是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它像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西化改革和伊斯兰革命在这里同时撒下了世俗化和宗教复兴的种子,全球化的浪潮搅动了传统和现代在社会的位置。世俗与宗教,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这些元素斗争着,融合着,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共存着,造就了一个多面的德黑兰。从德黑兰平静的外表下,感受到的是整个伊朗社会正经历着的变革。

1110-traveler-china-iran-6

看点1

迷失交通网

德黑兰的公共交通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却也是旅行者最乐意体验的项目。

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起,伊朗连续30年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中俄始终反对单方面制裁,从而成为伊朗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尤其是欧盟逐渐退出伊朗市场后,中国迅速占据这部分市场份额,一跃成为伊朗最大的进出口对象。德黑兰的地铁就是最有代表的中国货之一,目前5条地铁线路中最核心的1号线和2号线工程都是由中国中信公司承建。除了体验“中国制造”,伊朗地铁带给游客的迷失感也十分强烈,如今的地铁网最近20年间才修建完成,不少站点还在筹建之中。从报亭买一张地铁线路图,却发现许多地铁站根本不存在,工作人员会淡定地告诉你:这个站还没修好呢!

伊朗人的口头禅是“ansha-ala(愿真主保佑)”,在德黑兰坐小巴士时,你只能默念这句话。没有人知道巴士什么时候开,又会停在哪儿。至于的士就更加诡异,没有计价器,车费全凭直觉。超载也是常态,一辆摩托上挤三四个人,一辆的士后座叠着六七个人,甚至常常因为人太多关不上门。

在车站等公交车是一件非常困扰的事,因为车门是开在靠马路中线的一侧,所以乘客要从马路中间上车,再加上斑马线形同虚设,又没有红绿灯,相当危险。无怪这里是全世界交通事故最高发的地区,每年有约20万伊朗人死于车祸,平均每24分钟就有1人被撞死。在伊朗,车祸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最主要死因。每天有300多万辆车行驶在德黑兰街道上,但这里的路面却异常狭窄。经常能看到车灯撞扁或是车门变形的汽车在马路上飞驰。当然高档车也不少。当你看到一个车灯爆裂的移动铁皮和那些奔驰宝马同时行驶在德黑兰永远混乱而拥挤的大街上时,你会觉得在德黑兰什么都是可以发生的。

 

看点2

茶馆×咖啡馆

茶馆是伊朗重要的社交地点,德黑兰传统的茶馆会营业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意思的是,波斯语里把茶馆叫“Coffee Shop”,而真正的西式咖啡馆则按英语发音称作“café”。

茶馆都有低矮的屋顶,偌大的一个客厅里,横竖摆着好几张大床板,上面铺着波斯地毯。喝茶的人脱了鞋,围成一圈盘腿坐在上面。男人们下了班就聚集在传统的茶馆里,要上一壶浓茶,谈天说地,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说书人的表演。茶馆里除了茶还提供传统的伊朗菜,以及必不可少的——水烟。萨法维王朝时期,烟草被政府列为违禁品,因此水烟作为替代物大为流行。蜂蜜、水果、烟草和奶香混合的味道会令人迷醉,而那些镶嵌着宝石、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水烟瓶也成了游人们最佳的拍摄对象。在很多皇家宫殿和贵族故居改造成的博物馆中,都能看到水烟瓶。今天,伊朗街头抽烟的男人远远少于中国,但茶馆中的水烟却是无论男女都会抽上两口的。

如果说茶馆是传统和伊斯兰的代表,那么咖啡馆则象征着现代和西方文化。咖啡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并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场所。咖啡传入伊朗可追溯到16世纪的萨法维王朝。在此之后的恺加王朝,咖啡的名声变得不太好,因为专制的君主常用下了毒的咖啡来暗杀政敌。今天这些过往已没人在意,在这里人们只为找一份难得的惬意,又或者是显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身份。

在北部富人区的瓦里阿斯勒大街上,近乎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家咖啡馆。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坐在笔记本前工作,或与朋友聊天。如今,咖啡馆的兴旺成为了伊朗学者关注的新现象,有调查显示,常去咖啡馆的年轻人大多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但他们往往不前往清真寺礼拜,日常生活中也较少接触宗教类的书籍和音乐。这从他们西化的衣着和男女间自在的交谈能看得出来。在这种悄悄发生的变化背后,是年轻人自己的流行文化——还包括越来越受欢迎的地下音乐、独立电影等。茶馆和咖啡馆,代表着伊朗社会中共存的两股重要力量,未来的伊朗将会是什么模样,这是伊朗人自己也在探寻的问题。

1110-traveler-china-iran-7

看点3

姑娘,漂亮!

伊朗满街都是头巾店,款式花色令人眼花缭乱。虽然很多女性不喜欢强制戴头巾的政策,但对她们来说这却是一种必须。

在这个宗教管制严格的国度,很多人都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伊朗姑娘每天可能会以三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地点:在正式的场合,她们会戴上“马格纳”(一种有圆形开口的黑套子,戴在头上不露出一点头发),或穿长袍“察杜尔”,将头发和身子裹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疏漏;在普通的工作地点,她们戴花样时尚的头巾,露出前额的刘海和头顶的大半截头发以及式样夸张的耳环,在形同虚设的头巾下能看出烫过的发式——这样的装束还不至于引来警察的干扰;而在家中,装束就很自由了,女孩们会穿上吊带背心和超短裙,和朋友亲戚一起开派对或聚餐。在德黑兰的服装市场,能看到漂亮的礼服和牛仔热裤售卖——这是为私人聚会提供的,市场需求显然不小。

虽然有严格的宗教管制,时髦的年轻人却用一切方式在狭小的空间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女孩们很小就开始化浓艳的妆,烫发染发在这里也格外流行。而那些披着“察杜尔”的女性多是宗教上非常虔诚的人。这里有两个世界,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这两个世界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有时甚至让你感到,自己不是在同一个国家。

女性游客走在路上,整条街的男人都会向她吹口哨或搭讪。伊朗人对我们的一切感兴趣,婚姻状况尤甚。这里似乎没有“隐私”这个概念,德黑兰的一个女记者扎赫洛跟我解释说,这是伊朗人同陌生人套近乎的第一步,如果对方没有结婚他们会更加轻松,但如果已婚就会适当保持距离。若是外国人,“想不想跟伊朗人结婚”也成了侧面试探“你是不是真心喜欢伊朗”的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伊朗人的民族性格与西方国家更相似:奔放、热情。外国人在伊朗尤其能感受到这点。伊朗的外国游人少,因此去伊朗旅游简直会被当做稀有动物对待。伊朗人表达喜爱的方式就是——揪脸。有一天我在酒店大厅撞到两个伊朗妇女,她们听说我是中国来的,就激动地拽着我,一边冲我喊一个叫《朱蒙》的韩剧,一边用力揪我的脸。

社会的封闭和政治的高压也让人们的倾诉欲变得异常强烈。一次我在街头向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问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嘿,你是外国人吧,我是个基督徒”。

 

看点4

诗意的波斯语

图/Agustinus Wibowo

德黑兰人特别乐意展现他们的英语水平,外国游客纵使对波斯语一窍不通也没有关系。但能听懂波斯语却也能提供诸多别样的乐趣。

伊朗人每一通对话的开头和结尾都跟随着一串串的感谢词和谦让话,翻译过来还颇富喜感,比如“祝您活着”、“我为您献身”。而每天都弥漫在耳边的一句是:“请您的手不要疼”——这是别人帮了忙时用的感谢话。伊朗人的客套话是成段使用的。我们用“谢谢”两个字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是“麻烦您了,您别累着了,非常感谢,请您的手不要疼”,并且是一气呵成。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两个人可能为了谁先出门“您请”、“您先走吧”地拉扯半天。至于书面语就更加复杂,一封信要先感谢真主,再写上长长一串收信人头衔,之后要写半页纸的客套话才能切入正题。

若说德语是严谨的典范,波斯语就是随意的代表。而语言的随意性正契合了诗歌表达所需要的朦胧感和想像力。或许这也间接成就了波斯诗歌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在这片命运多舛的土地上从不缺少诗意,几乎每个伊朗人都能背出好多首古诗和现代诗。纵使不会波斯语的人也不妨在此收集几本古代诗人萨迪和哈菲兹的诗集,有的只巴掌大,做工精美像工艺品一般。

波斯诗歌的魅力不止在于音韵上。或许对于非穆斯林来说,这些诗歌中的神秘主义难以理解,但人类对于信仰和爱的认知却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对人性的共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共赏波斯文学的美。相比于现当代诗歌,古典诗歌更多围绕爱的主题。这些诗初读像是情诗,但诗人所言的爱其实是对真主和人类。正如伊朗诗人哈菲兹在一首诗中所写——“我不知爱之利箭穿透了哈菲兹的胸膛,我仅知他湿透的诗句染尽鲜血”——他永远在颂扬真主,抒发对真主的爱的体验,通过它们伊朗人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寄托。

1110-traveler-china-iran-8

看点5

街头巷尾的“革命”

图/Agustinus Wibowo

德黑兰是伊朗近现代历史的见证。离伊朗人记忆最接近的恺加王朝在这里留下宫殿,无数革命都在这里发生。这里的政治气息之浓厚,可以从每一个路名、街道两旁建筑上的大幅标语和涂鸦看出来。地铁的站名几乎全是以“殉难者xx”命名。我所住的旅社叫“殉难者贝赫希提”,此人是伊斯兰共和党的创建者,曾参与美国人质事件的谈判,并在一年后遭暗杀而死。此外,“伊斯兰革命”、“伊玛目霍梅尼”等也是常见的站名和街名。类似于“伊玛目侯赛因”、“瓦里阿斯勒”(隐遁的第12任伊玛目的小名)这样的街名,又透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名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现在这个国家是经过了多少血雨腥风才建立起来。

街头的建筑墙上四处画着真人大小的烈士头像,旁边用飘逸的波斯语写着他们的名字。这些烈士有的是伊斯兰革命时牺牲的,有的是两伊战争中阵亡的。头像色彩鲜艳,往往在不经意间突兀地闯进视线,在巨大的商业广告和现代化的市容中显得格格不入。而在伊朗人的每一间屋子大厅,则都挂着精神领袖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头像。

细数伊朗近代史,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恺加王朝的覆灭开始,这里经历了立宪革命、西方化的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革命”这个词无处不在,它如此普遍以至于已经成为每个伊朗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伊朗人一次次在西方化和宗教化的十字路口,思考着落后与进步的命题。上一代伊朗人的人生记忆同这个国家的血脉联系在一起。有人说,波斯是有着悲情意识的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史是在无数的外族侵略中被书写的,那些最近最清晰的记忆亦被战争蹂躏得血肉模糊。两伊战争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以致如今,在伊朗电影界形成了一个“圣战电影”流派——它们专门讲述这段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看点6

爱恨美国

/Agustinus Wibowo

图/刘文图/徐漫

在德黑兰一定要去一次美国大使馆,因为这里是伊朗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在这个今天被称为“间谍巢穴”的地方向里张望(里面已改造成学校,不再对公众开放),眼前仿佛浮现出30年前的那场有些像好莱坞动作片的危机。那时伊斯兰革命进入轰轰烈烈的最后高潮,德黑兰大学的学生绑架了美国使馆的66名外交官和平民,要求卡特政府遣返流亡美国的国王。最终美国不得不作出妥协,事件才算告终。

30年前的那场人质事件从此切断了美伊两国在外交、经济、文化上的一切官方联系。革命领袖霍梅尼视美国为大撒旦。2009年,美国羽毛球队欲在伊朗参加国际比赛,最终因签证问题不了了之。美国的经济制裁也让中国一跃成为伊朗最大的进出口对象,满街的“中国制造”也是伊朗贸易受到严格限制的一种无奈表现。

从Taleghani地铁站一出来,就能看到那面举世闻名的墙。它曾是美国大使馆的外墙,今天却被涂满标语和漫画。自由女神长着一颗狰狞的骷髅头,星条旗的红线延伸出让人不寒而栗的铁丝网。再往前走,能看到黑漆涂写的巨幅标语——“我们将美国踩在脚下”。在德黑兰军区周围,有时甚至能看到类似“美国去死”之类的大字报。

然而,不少伊朗年轻人却十分向往美国,他们会向你侃侃谈起Gossip Girl和Hip-Hop。书店里,醒目的位置摆着托福和GRE备考书。虽然签证和申请过程困难重重,但对于多数学业出色的伊朗年轻人来说,去美国进修仍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每年都有众多伊朗学生去美国读书,最热门的专业是工程和医学——这也是美国高校的强项。我认识的一个伊朗人甚至骄傲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洛杉矶有如此多的伊朗人,以至于他们都要将那里改名为‘伊朗城’了!”

虽然受到西方的严格制裁,伊朗人却保持着对外界社会的强烈好奇。这里常见的、置放在屋顶的“卫星锅”是居民们自制的,用来接收国际卫星频道,这样在家中就能观看到BBC、CNN的节目。Facebook也出奇流行,几乎每个上网的年轻人都有持续更新的翻墙软件。“我们是国际化的一代,是世界公民”,他们如是说。

1110-traveler-china-iran-9

看点7

伊朗电影,最文艺

电影是伊朗人的骄傲。对电影小有研究的人多少都会关注到伊朗的影片:《白气球》、《小鞋子》、《黑板》……当我照着地图上弯弯曲曲的线路摸索到德黑兰的电影博物馆时,竟有点朝圣之情。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坐落在城市北部街心花园中一个隐蔽的角落,汇集了近两个世纪以来电影业在这个国度成长的印记,从第一台摄影机到第一张电影海报,从泛黄的手写剧本到卷了边的胶片,甚至还有模拟的首家电影院放映厅和各种戏服、布景模型。

革命后,伊朗电影业的发展一度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宗教激进分子将电影业视作西方文化的产物,认为它会催生道德腐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和派领导人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放松了对电影、音乐、出版等产业的限制,电影业获得了发展。德黑兰这座小巧精致的博物馆就是在这位总统的指示下修建的。然而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电影业的发展在今天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一些涉及宗教问题的内容被列为“禁区”,这也是为什么儿童电影成为最成功和普遍主题的原因之一。电影博物馆里就有一面墙上挂满了小演员的照片。

伊朗电影印证了歌德的一句名言:伟大的艺术是在限制中表达自由。伊朗电影人,如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总能够用一种诗意而深沉的电影语言来讲述社会问题和人性。近年来,不断崭露头角的优秀女性导演和她们的作品也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新迹象。比如影片《越位》,讲述了一群年轻女孩如何不顾女性不许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限制,试图女扮男装混入足球场观看伊朗国家队世界杯比赛的故事。类似影片如《女子监狱》、《生命的圆圈》等也将女性作为主题,表现手法或严肃或轻松,成为伊朗艺术电影中一股新的现实主义流派。

近年来,伊朗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中叱咤风云。博物馆中有一个展厅就全部用来展示几十年来伊朗导演在国际大奖中获得的奖杯以及翻译成各国文字的电影海报。电影成为这个受到西方制裁的伊斯兰国家同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通过艺术的语言,伊朗影人让世界了解了这个神秘国度正经历的蜕变和挣扎。

(编辑/邓丽颖)

About Agustinus Wibowo

Agustinus is an Indonesian travel writer and travel photographer. Agustinus started a “Grand Overland Journey” in 2005 from Beijing and dreamed to reach South Africa totally by land with an optimistic budget of US$2000. His journey has taken him across Himalaya, South Asia, Afghanistan, Iran, and ex-Soviet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He was stranded and stayed three years in Afghanistan until 2009. He is now a full-time writer and based in Jakarta, Indonesia. agustinus@agustinuswibowo.com Contact: Website | More Pos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